人的先天与后天(先天的和后天的不同)
目录导读:
中医所说的“先天”与“后天”到底是什么?
“先天”是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,为人体生命之根本。是与出生后饮食营 养生 活调护的后天相对来讲的。
《灵枢·决气篇》说:“两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是谓精。”显然,先天是指禀受父母“两神相搏”之精。是人体生命之本源,而先天之精又恰恰藏于肾,因为肾的精气充盈,具有生殖能力。到老年,因为肾的精气渐衰,生殖能力随之减退消失,形体也渐衰老。
综上所述,肾为生殖、生长发育之源。素体强健称为“先天充足”,素体虚弱称为“先天不足”,如某些不孕症,以及小儿发育迟缓的“五迟”、“五软”、“解颅”等症,都与先天不足有关,常常以治肾而获良效,所以称肾为“先天之本”。
人身脱离母体之后,就要依赖饮食营养。当水谷入胃以后,其中营养部分,由脾吸收,经过气化作用,变为津液,输送到浑身各组织器官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说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 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”。也就是说, 脾为 消化饮食、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浑身,是后天营养的根源。所以称脾为“后天之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 ,明代张景岳说:“人始生,任乎精血之源;人之既生,由乎水谷之养。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,非水谷无以成形之壮,精血之司在命门,水谷之司在脾胃,本赖先天为之主,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。”张景岳深刻、细致地阐述了脾与肾之间的联系。
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须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能完成。唐容川也说:“脾……体阴而用阳,不得命门火以生土,则土寒不化,食少虚赢……”。肾中精气为后天形体之基础,而肾所藏之肾气,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。 正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所说:“肾者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。”因此,脾与肾即“后天”与“先天”的关系是相互资生、相互促进的。
在病理上亦常相互作用与影响,互为因果的。
例如:脾气虚弱,运化不健,致使肾精不足,表现为腹胀、便溏、消瘦、腰酸、耳鸣,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、不良等病证。
又如肾阳不足,不能温煦脾阳,或脾阳久虚,损及肾阳,形成脾肾阳虚证,表现为腹部冷痛、下利清谷、腰膝酸冷、五更泄泻等病证。
又如脾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液,或肾的阳气虚损,气化失司,而致使水液的输布、排泄障碍,表现为面浮、肢肿、腹胀、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证。
治法上常采取“补火生土”、“培土制水”或“安奠两天”等脾肾同治的治疗原则。证明了“先天生后天,后天济先天”之说。
脾运化水谷精微,化生气血,为后天之本;肾藏精,源于先天,主生殖繁衍,为先天之本。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,脾的运化,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,始能健运;肾中精气,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,才能不断充足。故《医门棒喝》说:“ 脾胃之能生化者,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;而元阳以固密为贵,其所以能固密者,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 。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,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之关联联系。《血证论·阴阳水火论》所说:“人之初胎,以先天生后天;人之既生,以后天生先天。”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。
先天和后天有什么含义
先天的解释
[congenital]
自出生即存在的或自出生 开始 的 先天畸形 详细解释 (1)。谓先于天时而行事,有先见之明。 《易·乾》 :“夫 大人 者,与天地合其德;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先天而天弗违者,若在天时之先行事,天乃在后 不违 ,是 天合 大人也。” 晋 陆机 《皇太子宴玄圃有令赋诗》 :“三正迭绍,洪圣启运;自昔哲王,先天而顺;羣辟崇替,降及近古。” 唐 白居易 《贺雨》 诗:“顺人人心悦,先天 天意 从。” (2)。谓生下来就带着的,先于感觉 经验 和 直接 实践。 《高子遗书·会语六一》 :“命之所有,先天也;人之肎为,后天也。无先天不起后天,无后天不成先天。” 明 陈汝元 《金莲记·构衅》 :“窗前草色悟惺惺,完却先天一点灵。碧绿满山皆意趣,春风 沂水 伴 《西铭》 。” 柳青 《狠透铁》 :“他们说老汉 精神 上有一种先天的质素,使他嗅出异己阶级的 味道 。” (3)。指人或 动物 诞生 前的胚胎时期。 《红楼梦》 第二八回:“ 林妹妹 是内症,先天生的弱,所以禁 不住 一点儿风寒。” 《医宗 金鉴 ·删补名医方论一·参附汤》 “治阴阳气血暴脱等之证”注:“先身而生,谓之先天;后身而生,谓之后天。先天之气在肾,是父母之所赋;后天之气在脾,是水谷之所化。” (4)。指宇宙的本体,万物的本原。 清 赵翼 《 静观 》 诗 之一 :“大 《易》 论天道, 恒久 而不已;此从后天观,未究先天始。” 清 洪升 《长生殿·觅魂》 :“这坛本在虚空辟建,象涵太极法先天。” (5)。指 伏羲 所作之 《易》 。 宋 罗泌 《路史·发挥一·论三易》 :“ 伏羲氏 之先天, 神农 易之为中天; 神农 之中天, 黄帝 易之为后天。岂非 《易》 道广大,变通不穷,有非一法之所能尽?” 明 杨慎 《丹铅续录·三易》 :“ 《周礼·太卜》 ‘掌三 《易》 之法。’ 干令升 注云:‘…… 伏羲 之 《易》 小成,为先天; 神农 之 《易》 中成,为中天; 黄帝 之 《易》 大成 ,为后天。’予按: 邵康节 之 《易》 先天、后天,其源 出于 此。” 尚秉和 《周易尚氏学·总论》 :“先天方位,乾南坤北,离东坎西,一阴一阳,相偶 相对 ,乃天地 自然 之法象。”
词语分解
先的解释 先 ā 时间 在前的,次序在前的,与“后”相对:先前。先期。原先。先驱。先河( 中国 古时候帝王先祭 黄河 ,后祭海,以河为海的本源,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)。先觉(?)。先见之明。先发制人。 家族 或 民族 的较早的一代 天的解释 天 ā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: 天空 。天际。天罡(北斗星)。天渊(上天和 深渊 ,喻差异大)。 天马行空 (喻气势豪放,不受 拘束 )。 在上面:天头(书页上面的空白)。 气候:天气。天冷。 季节,时节:冬天。
“先天”是指父母的遗传,那“后天”是什么?
后天是指人生下来以后所炼成的,包括身体与智慧等等。
“先天”是指父母的遗传,那“后天”是什么?
自身的努力。
先天是属于基因遗传,而后天就凭借自己努力了。
在成长过程中,固然有父母,老师的指导,但是否成功主要还得看自己是否努力了。
八卦演变,从先天八卦变后天八卦
《说卦传》第三章“天地定位”言伏羲先天八卦,第四章“雷以动之”言黄帝先天八卦,第五章“帝出乎震”言后天八卦,前人没有发现这三章之间存在逻辑关系。窃以为《说卦传》三、四、五章的顺序正好阐述了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演化的主干。孔子编辑《说卦传》删去了神农先天八卦,这是由于神农先天八卦位于演化主干的分支上。
《说卦传》第三章“天地定位”言伏羲先天八卦,第四章“雷以动之”言黄帝先天八卦,第五章“帝出乎震”言后天八卦,前人没有发现这三章之间存在逻辑关系。窃以为《说卦传》三、四、五章的顺序正好阐述了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演化的主干。孔子编辑《说卦传》删去了神农先天八卦,这是由于神农先天八卦位于演化主干的分支上。
黄帝先天八卦卦序(顺时针):坤乾兑艮震巽坎离;
后天八卦连山卦序(顺时针):坤兑乾坎艮震巽离。
假如把兑、坎二卦暂时拿掉,则上边两种排序完全一致:坤乾艮震巽离。由此可见黄帝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关系。
将黄帝先天八卦的兑卦移到坤乾(地天)之间,坎卦移到乾艮(天山)之间,后天八卦于是产生。兑泽、坎水,天山之间的坎水预示降雨,地天之间的兑泽预示大地被水淹没,这便是大洪水。
研究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四正卦,可以发现大洪水是先天与后天的分水岭。这与古时候文献记录载入相符合。《孟子》:“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,洪水横流,泛滥于天下。”《皇极经世·观物外篇》说:“尧之前,先天也。尧之后,后天也。”大洪水发生于尧,历经舜,至大禹才完成治水。
先天八卦是上古之人设计的天地宇宙模型,即天圆地方的盖天说。乾上坤下,天地位矣。日出东方,月升于西。东北震雷与西南巽风,乃天地之交感。西北艮山与东南兑泽,乃大地之陈列。
先天八卦方位按天之变化而排定,后天八卦方位则是按地之变化而排定。八卦之间,天地相交,阴阳合和,自然便产生后天实用八卦。产生过程如下:
四正位。阳先举,阴后交。
南北,乾卦在上,坤卦在下,相互交合,遂成离在上坎在下。乾位变成离卦,坤位变成坎卦。变成离南坎北。
东西,坎卦在上,离卦在下,相互交合,遂成兑在上震在下。坎位变成兑卦,离位变成震卦。变成震东兑西。
四隅位。阳先举,阴后交。正配得卦不能归正,与四正卦交合所生卦相重叠,只好各变本卦。变卦后再配。正配不果,只能选择不正配。结果如下:
东南和东北。东南本是兑卦,变卦后为艮卦。东北本为震卦,变卦后为巽卦。正配不果,只能这一阳一阴在不正位相配。艮卦在上,巽卦在下,相互交合,遂成巽在上艮在下。艮位之东南变成巽卦,巽位之东北变成艮卦。
西南和西北。西南本卦是巽,变卦后为震卦。西北本卦为艮,变卦后为兑卦。正配不果,只能这一阳一阴在不正位相配。震卦在上,兑卦在下,相互交合,遂成坤在上乾在下。震位之西南变成坤卦,兑位之西北变成乾卦。
到此,先天八卦,通过天地交合,产生了后天八卦。用圭之符号既八卦测试已然形成。人们测试方式,由自然神物转向天文历法之神物,追求天人合一,这是测试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以圭测试,和龟卜肯定不同,为了区别,名之为筮。
中医所说的“先天”与“后天”,到底是啥意思?
依照通常的理解,“先天”是指自然的本然原则,是天生的、天赋的,有时也指宇宙本体,万物本源;“后天”则与“先天”相对,指非天生的、出生以后的。打比方说,我们会说某人的成功,是源于其先天的聪明和后天的努力;或者说某人的长寿,是由于他先天体质好,后天又勤于锻炼,等等。
不过,古代人们在具体运用这一对概念时,含义则是多种多样的。
先来看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“先天”、“后天”,即《周易·文言传》在阐释“乾卦”第五爻辞中的“大人”时所指出: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!况于鬼神乎!”
对此处的“先天”、“后天”,也有多种解释,较为多见的为唐孔颖达疏:“先天”指先于天时而行事,“天乃在后不违,是天合大人也”;“后天”指后于天时而行事,“能奉顺上天,是大人合天也”。总之,大人的行事不论先于天,还是后于天,都与天相合。
但是,后世易学中通常所说的“先天”、“后天”,意义又有所不同。人们主要以其来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两种图式——先天图(伏羲八卦方位)和后天图(文王八卦方位)。
这种学说始于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。在邵雍看来,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存在着逻辑的联系,其在《观物外篇》中说:“乾坤纵而六子横(先天图),《易》之本也;震兑横而六卦纵(后天图),《易》之用也。先天之学心也,后天之学迹也。”认为后天之学是先天之学的应用,二者是体与用,心与迹的关系,也就是后来常说的“先天为体,后天为用”。
此外,像清代学者刘沅还利用先天、后天之说,提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心性论:即认为心有先天、后天之分,先天之心以天理为内涵,也就是性;后天之心受外物、欲望等的作用与影响,或明或暗,不常不真,表现为情。其说既强调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的不同,又要求制情复性,通过修养,由后天之心向先天浑然之性转化。
而在古时候历法中,“先天”、“后天”又另有所指。
例如,古时候四分历回归年误差短期内并不明显,但年代一久,就会比较显著。10年的话只差0。077日,但100年就差了0。77日,这时人们便很容易发现,往往在四分历推算的冬至时刻到来的前一天,就已经是正午表影最长了。
这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晚的现象,古时候称为历法后天;反之,那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早的现象,则称为历法先天。
再来看古时候内丹学中的先天、后天学说。其用“先天”来指那些无形的、自然本能状态的、功能性的东西;而用“后天”来指有形的、人为的、实体性的东西。
打比方说人体三宝“精、气、神”,都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。其中后天的“气”指的是呼吸之气;而先天的“气”则指元气、真气,写作“炁”。后天的“神”为思虑之神,称为“识神”;而先天的“神”则称为“元神”——
有学者认为,古时候内丹学的这一学说,可以给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划定一个界限,即后天的意识都可用人工智能来模拟,而先天的意识则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