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经算卦算几次比较准(为啥易经算的这么准)
目录导读:
请问 易经算卦有时间限制吗
时间间隔为三天
请问下用易经卜卦的方式方法有几种?哪几种较准?
向左转|向右转
依据《易经》算卦 用时间起卦法算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结 。。。
“反复求几iubu准了以最早的为准
回答者: gcqj - 五级 2010-3-27 10:10
应该是两个都不准,由于你不理解占卦要注意和提防的事,占卦有三不占,1不诚不占,2不疑不占,3不仪不占。还有一日只可占一次,一次只可问一事
回答者: 人中之神8 - 三级 2010-3-27 21:25
”上边两人的回答都没错,经典里面的的确确是有如此的记录载入。但“三不占”说的只是不占,没说不准。first of all以第1次的为准。但假如技术水平够的话其它几次也一样是可以预测推算准的,但需要结合外应来断。或依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卦变方法。
周易一件事情多长时间算一次比较准?
这个其实也就是说也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,其实也就是说,许多情况下,连续占也是可以的,然而,由于会有不相同的最终,所以,在预测推算界就排斥连续测。一般而言,只关心一件事的话,测好几遍,结果或许是相同的。这就表明事情结果就是这样。假如,两卦结果不一样,说明会有变数。象测运势与运气,其表现主要会说明不同的阶段会遇见不同的事儿。
易经的卜卦方法
学习《易经》,必须先学习和了解卜卦方法和解卦方法,否则就会流于表面,而不知道其所用。
今传的筮法主要源自于《系辞传》「大衍之数五十一章的记录载入: 揲蓍法。
「1:揲蓍法」
筮音「市」 ,与「卜」法不同。「卜」又称「龟卜」,是以乌龟壳或动物之骨(如牛骨)钻凿之后再用火烤,观察火烤后来的兆象(裂纹)。甲骨文就是龟卜之后,将事后的占验刻文记录载入在龟甲或牛骨上。
揲,音「蛇」 ,《说文》:「揲,阅持也。」段注:「阅者具数也,更迭数之也。」就是我们边数边取之义,例如要算多少颗豆子,也许会五、十、十五,二十…。。五个五个数的并且也五个五个取出,这便是揲。
蓍,音「失」 ,一种像艾草或蒿草的菊科植物。据说蓍草茎百节,「百」象征「极致」,并符天地之数50之倍,具有灵性,所以被拿来当做卜筮之工具。简单说,揲蓍法或筮法,就是取50根蓍草,借以算出卦象。
《易经》所用的是筮法,也可以说《易经》就是筮法的工具书。而今传的筮法的操作方式,则是源自于《系辞上》的这段记录载入,这一段后儒又将它称为〈大衍章〉:
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 ,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上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以象闰,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,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,而行鬼神也。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。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,是故,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,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
「2:揲蓍法操作」
大衍揲卦章中所载的筮法是相当简略的,很多细节与关键都未交待清楚,这也让后世对于筮法有了许多种不同的诠释,但说明较为详细以及一般较常采用者可参考:朱熹筮仪和程迥揲蓍详细解说。
本文介绍的筮法,大略以朱熹筮仪加以简化,舍去其怎样放蓍策、怎样夹蓍策等细节与关键之讲究。筮法简单说,就是要成卦必须经过十八变,一卦六爻,所以每爻都要历经三变的历程。一变就是经常提到的「四营」,一营就是「分二、挂上一、揲四、归奇」等四个步骤。
一卦=六爻=18变
一爻=3变
一变=四营
四营=分二、挂上一、揲四、归奇
在开始之前,要先取出一策不用。50-1 =49策。所用者只有49策。(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)
1。分二,从中随机分成左右两堆;
2。挂上一,在其中一堆中取出一个(郭雍采用左手堆取,朱熹采用右手堆取),挂(夹)于手指间。;
3。揲四,两堆分别除4;
4。归奇,两堆分别去掉余数的策;(注:余数是1~4,所以若整除时,余数是零时,必需取走四策,并不是不取。)
5。两堆汇合后继续下一个四营。
操作3次的「四营」,剩余总策数除以4(此时只或许是二十四-28-32-36),最后得到6。7。8。9等四个数字(7-8为少阳和少阴,结果为6-9则为老阳或老阴)。
完成以上操作即得一营。连续操作三次之后,亦即三变,即得到一爻。此时计算策数,总策数除以4,可得6。7。8。9四个数中的一数,将数字记录载入下来,并画下其阴阳。如此操作6次,就得到六爻,亦即一卦。如右图:左边为本卦,右边为之卦,或称变卦。
「3:阴阳画法」
爻为由下(内)往上(外)发展,所以第1爻在最下,上面为最后一爻。7与8为少阳与少阴,在本卦与之卦中的阴阳不变。7为阳,8为阴。如7画为:-→-。9与6为老阳与老阴(或太阳与太阴),在本卦中9为阳,6为阴。在之卦中,9变阴,6变阳。9画为:-→--。6画为:--→-。最后再写出本卦和之卦的卦名,如图例,本卦为丰,之卦为大畜,这一卦称作「丰之大畜」。
揲蓍过程模拟100万次的结果:
六揲 (二十四) 58673 七揲 (28) 303082 八揲 (32) 441707 九揲 (36) 196538 :
分别是: 老阴,少阳, 少阴, 老阳;其中老阴和老阳为可变爻或动爻。
统计结果表明: 老阴+少阴=老阳+少阳,亦即阴阳平衡。但可变爻中,老阴与老阳的比例关系为3:10。
「4:终结话」
揲卦法的筮法是目前易经算卦法中最为古老的方式方法,这也是许多易经卜卦方法设计原理的起源。但这套方法从目前可考的数据来看,应该是汉代人所建构出来的。至于汉代传下来的这套方法,到底符不符合战国、春秋,或更早到西周时期的筮法,就不得而知了。
由于本文提供的揲卦法,过程和步骤固然还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议之处,但能够让我们对《易经》卜卦过程和解卦过程有一个初步认知,能让我们阅读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时能大约了解其来龙去脉。
关于怎样解卦原理,请关注后续的课程!
易经占卦方式越详细越好
辞传》上.10
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上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以象闺,故再扐而后挂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,坤之策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”
说明:筮者准备五十根蓍草(今之筹策),取出一根,横放在正前方,代表“太极”,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保持不动。真正进行运算的,是为四十有九。(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)
第1次运算:
1、任意分四十九根为两组,甲与乙。(分而为二以象两)
2、从甲组中取出一根,放置在左手二指之间。(挂上一以象三)
3、甲组以四除之。(揲之以四以象四时)
4、甲组所余之数,为一或二或三或四,(若无余数,则取出四根)将此余数也放置在左手二指之间。(归奇于扐以象闺)
5、乙组以四除之。(再揲之以四,以象四时)
6、乙组所余之数,为一或二或三或四,将此余数也放置在左手二指之间。
7、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。所余者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。
第2次运算:
1、将所余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,任意分为甲乙两组。
2、重复第1次运算中的2-7,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,但勿与前次的重叠。此时余数应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。
第3次运算:
1、将第2次运算所余之数,任意分为甲乙两组。
2、重复第1次运算中的2-7,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,但勿与前两次的重叠。此时余数应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24。
3、最后留在桌上的余数以四除之,得到九或八或七或六。九与七为阳爻,八与六为阴爻。
经过以上三次运算得到初爻,知其为阴爻或阳爻,并且记下数字(九或八或七或六),如此,再“重复”五次,得到由下往上的五爻。六爻共需十八次运算,是为“十有八变而成卦”。所形成的卦是为“本卦”。九为老阳,七为少阳;六为老阴,八为少阴。(老阳为夏季,老阴为冬季;少阳为春季,少阴为秋季)九、六为可变之爻;七、八为不变之爻。经过九由阳变阴与六由阴变阳,再形成“之卦”。本卦与之卦配合,提供所占之事的线索。